2014年,国内毕业大学生就业群体约有700万之众,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际商学部2014届906名毕业生踏上求职就业之路,学部就业工作压力巨大,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学部领导真抓实干,学生对待就业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好消息不断传来。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最终的归宿,截止到目前,出国(境)留学学生112人,考研升学10人,自主创业4人,进入国企、银行等达到10%左右。学生就业情况硕果累累,杰出优秀典型不断涌现,为了给在校同学树立优秀典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就业办公室特组织职协对一些典型代表进行了访问,整理成问答报导形式,为同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程可(10金融学02班):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硕士

1.您是如何在考研和就业中进行抉择的?
其实从大三开始就确定了要考研,因为我觉得研究生的一年或两年时间能够带来的是厚积薄发,并且时间并不是很长,我选的金融专硕只是读一年,剩下的一年就开始实习和找工作了。而且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如果女生的话,多读一点书还是很好的,如果年龄不是很大,可以不用先考虑出来就业。最后一点原因是今年的就业压力特别大,为了以后更有竞争力还有争取更多的时间考取一些相关的证书(比如CPA),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而不是就业。
2.您是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的?
学校的选择,当时有想过很高的,例如上海财经、中山大学之类的,但是最终确定的是东北财经大学。一是因为这个学校是老牌财经院校,实力强,并且相对比较好考,属于“性价比”比较高的学校。二是因为大连这个地方我非常喜欢,我想以后留在大连。
专业的选择,我想继续攻读本专业,所以还是选择金融学。但是在学硕和专硕的选择中,我最后选择了专硕,一是专硕相对容易一点,二是专硕和学硕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继续攻读博士方面会存在差别;三是专硕更与就业相联系,所学的知识并不像学硕一样偏重理论,而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硕就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3.您备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阻碍是什么?
我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阻碍来源于我自己的不专心,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去学习,经常想东想西,也会受别人影响,经常会羡慕出国的或选择就业的同学不用像我们一样那么刻苦、努力,枯燥的生活,很长的战线,需要极大的静心和努力。我现在觉得考研真的不难,除非你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之类的,其他学校只要你刻苦,就可以考上,关键在于心静。
4.您读完研究生之后的打算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我打算就业,因为我对金融专业并不是想要进行过多的理论研究,而是希望找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
5.您觉得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如何平衡两者的需求?
当然是能力最重要。毕业后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和实习经历,但我觉得一个人的能力和学历是分不开的,虽然高学历的不一定有能力,但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很多都是高学历的人。不过,能力确实比学历重要,只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可以在发挥自己真才实干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
去年为了准备考研,并没有去实习。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与社会脱了节,所以最近几个月没有什么事情做,就会主动的找一些实习。在研究生阶段也是一样,不能像本科一样,总想着享乐,而是应该主动接触社会,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比如在课余时候,看一看雅思的书籍、注会的书籍,研一寒假的时候就开始找一找实习。
6.您有没有什么毕业感言可以和我们分享?
四年转瞬即逝,在最近一两个月也经常会想起大学的点点滴滴。我想说的就是,对于很多事情都要勇敢一点,勇敢去争取,勇敢去面对,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和后悔。同时,也非常感激我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遇到他们,我很幸运。
二、吕建辉(10金融学【英】03班):暨南大学,金融专业硕士

1.您是如何在考研和就业中进行抉择的?
我选择考研这条道路受到了朋友的很大影响,而我也是大三下学期才下定决心考研的。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我觉得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大学期间我实践很少,表现也不是很突出,直接就业没有优势,因此决定考研来继续深造。
2.您是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的?
我用了一个星期来选学校和专业。首先我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我本科是金融,对金融也很感兴趣,因此很快就确定报考难度较小的金融专业硕士。然后是选择学校,我搜集了很多学校的资料,如报录比,专业课难度,就业前景等等,根据自己能力筛选出一些合适的高校。自己又很喜欢广东这个地方,因此最后确定报考暨大。
3.您备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阻碍是什么?
专业课上最大的困难是数学,我高中数学很一般,大一大二所学的大学数学知识也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一切需要从零做起,自己慢慢琢磨。从基础阶段到冲刺阶段,学习数学都一直磕磕绊绊,好在我通过视频教学,请教其他同学等克服了困难,坚持下来。
考研也需要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考研后期在很多同学开始找工作之后,考试的压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人有点焦虑,调整心态这时候就显得极为重要。
4.您读完研究生之后的打算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我选择就业。我读的专业是两年制专业硕士,比较注重应用而非学术研究,而我在确定录取后也做了一些规划,读研期间会根据自己理想的职业来培养专业能力,未来奋斗的目标就是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5.您觉得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如何平衡两者的需求?
能力重要,企业要盈利要发展壮大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员工,因此就算在入职的时候学历不占优势,会做事的人日后仍然可以被挖掘出来,有所作为。
但是对于一些工作来讲,学历也是必要的。对于这些工作,学历是敲门砖,也是公司在短期了解一个人的直接指标。学历与能力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6.您有没有什么毕业感言可以和我们分享?
四年的时间似乎很长,但此时却是觉得如此短暂,记忆中留下了太多的片段,太多的不舍,带着美好的回忆我们又将启程。一些话想和师弟师妹分享,不必担心未来的工作,也不用害怕考研落榜,更不用和其他人比较。我们要做的是选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勇敢去闯去奋斗,未来是美好的。
三、邓焜(10金融学01班):上海大学,国际商务

1.您是如何在考研和就业中进行抉择的?
首先,本科学历在如今已经非常普遍,就业的竞争力不是很大,很难找到逞心如意的工作;其次,我认为,趁着年轻,应该更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毕竟一个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2.您是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的?
在选择考研的院校方面,首先,要划定一个学校的范围,就是自己最想去的几所学校,然后,比较和权衡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学习氛围、社会认可度等等,最后,确定一个报考院校。在专业方面,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喜欢,即便考取了研究生,学习也很无味,更不会取得成就;其次,选择与本科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专业,由于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复习起来往往会顺利一些,比较得心应手。
3.您备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阻碍是什么?
备考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和阻碍应该是专业课的复习上。我报考的专业是国际商务,本科的专业是金融学,虽说都是经济大类里面的,但是还是有差异的,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跨专业报考,很多知识都要自己找到报考院校指定的教材自学,而且范围比较广,知识点较多,在有限的备考时间内想要完全掌握难度还是十分大的,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4.您读完研究生之后的打算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我在研究生毕业后应该会选择就业,毕竟获得了知识还是要学以致用,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财富,一个学习经济的人,不能够永远待在象牙塔里,要到社会上继续磨练自己。
5.您觉得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如何平衡两者的需求?
我当然认为能力更为重要,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纵使你学历再高,但高分低能终究不能取得更大成就。我们始终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如今,学历依然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敲门砖,高学历往往与高薪水挂钩。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学历,当有机会继续深造的时候,不应轻易放弃机会,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毕竟,同时具备高学历和高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
6.您有没有什么毕业感言可以和我们分享?
理想前途需要坚持,需要奋斗,奋斗总会有艰辛,艰辛总会有收获。
四、刘智超(10金融学02班):深圳大学,金融专业

1.您是如何在考研和就业中进行抉择的?
我热爱金融,大学不仅在课堂,在课外我也一直在学习金融的知识。我也思考过直接工作和考研哪一个更适合我,后来当我学的越深,越发现自己的知识是不够的,想要实现自己的金融梦,必须深入地学习,才能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选择考研。
2.您是如何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的?
首先由于我的家乡在深圳,读研究生又不想离家太远,金融专业也是我一直喜欢的,所以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选择深圳大学金融专业。
3.您备考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和阻碍是什么?
在考研过程中,我遇到许多的事情,面临许多的选择和怀疑,但我明白要有得到必须先学会舍去,我放弃了很多东西,并且坚持了下来,我感谢这些困难!
4.您读完研究生之后的打算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就业。我自认为我是个偏向于实践的人,我不希望我的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我要把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结合,那么必须去工作,才能有突破,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5.您觉得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如何平衡两者的需求?
都重要!学历是敲门砖,不可以没有,就像你没过四级就毕不了业,但是不能说你过了四级就代表你的英语能力多强,到了外面当我们有了这个学历,我们就可以有更大的平台去展现我们的能力,特别是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但最终决定你成就的必定是你的能力。我们应该努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够有更高的学历,其实也代表了你的能力的培养,这是相辅相成的,就如电脑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不是相对的,不要偏废一方就好。
6.您有没有什么毕业感言可以和我们分享?
感谢父母,感谢上天,感谢身边支持我的人,感谢那些质疑我的人,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我会做得更好的。
|